雷竞技RAYBET官方网站佛教与瑜伽_百度文库

2023-11-16 19:32:30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雷竞技RAYBET官方网站佛教与瑜伽_百度文库起源于5000年前的古印度,瑜伽并百度文库是一套宗教或哲学系统,它是一门完善的生命科学,提供了有系统的步骤,让个人超越小我的经验,而进入永恒的合一。所以,《瑜伽经》讲述的就是如何有步骤的习练,逐渐学会控制意识,让大脑安静下来,享受和谐宁静。瑜伽体式练习一方面锻炼了全身的每一个部位,使肌肉、关节以及脊柱和整个骨胳系统更为有力和协调,另一方面,锻炼内脏、腺体和神经系统,使全身各系统保持充满活力的状态。瑜伽呼吸法活跃身体机能,有效帮助控制意念,使人平静;冥想练习,使人心灵清澈、走向佛教所谓的“明心见性”。

  瑜伽和佛教都产生印度,但它们都属于全世界,甚至超越了人类的范畴,它们都是为了解决人类心灵中存在的种种、种种烦躁不安,从而提出一种解决方式;从另一个方面说,都是为解决世界本源问题而来。

  从佛教经典来说,瑜伽其实是一个重要的名词。有许多印度大乘佛教的论典都以瑜伽命名,其中如《瑜伽师地论》等是中期大乘瑜伽行派的重要典籍。瑜伽行派以瑜伽为名,这个“瑜伽”当然不是指现代风行的瑜伽。瑜伽行派是四、五世纪间由无著和世亲菩萨开创的大乘学派,“瑜伽”是指心与正理相应的修行,瑜伽师就是修禅(尤其指观禅)者,也即一般所说的禅师。后期大乘秘密佛教更广泛应用瑜伽一名,有许多以瑜伽为名的经典。在这里瑜伽是指持诵密咒,使身口意三密相应,以达到不可思议的成佛境界。

  瑜伽中规定“不贪”,在佛教中,则规定为“不饮酒”,在现代社会解释为不吸毒,不接近毒品等。在佛教的十善中,则规定有不贪。贪婪可以说是人心中的毒蛇,正是因为人性的贪婪,使得人人追求更大的功名利禄,从而使自己的身心都非常疲惫,心灵烦躁不安,不能平静。正是为了使自己的身心处于一种安详、平和的状态,保持健康,并能够冥想,瑜伽才有这一条的规定。

  不论是瑜伽,还是佛教规定的这些禁戒,可以说都是社会道德的底线,都是为了让我们有一颗清净、明澈、柔软的心灵。现在的瑜伽虽然是肢体运动,可是,按照佛教与瑜伽的观点看——“心物一元”。我们的外在其实都是我们心灵的投影,有了健康美丽的心灵,就一定会有健康美丽的外表。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念头一个接一个,想法接连不断,对外界事物的注意也是一会儿在这里,一会儿在那里,情绪忽好忽坏……总之,我们的大脑和身心似乎从未休息过,永远在不停的工作。特别在现代社会,高效率、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雷竞技RAYBET登录入口,想获得片刻的宁静都是奢望。这种身心状态的后果是烦燥、急功近利、寻求刺激,或者是抑郁、苦闷、狂躁、自我封闭等心理疾病的不断蔓延。人们发现,虽然已经很富有了,可是,心灵的负担却加重了。

  再者,“实语”与佛教的“不妄语”也是有一定的联系。佛教认为:说谎是人类最恶劣的品质之一,因此,要保持一颗清澈明净的心灵,必须保持我们所说的语言的真实性。也不要随意说一些没有意义的话语,说些谄媚、虚假的语言。也不要在背后说人的坏话,不要挑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够让人与人之间,我们与自己的心灵之间找到一些和谐。

  “不盗”与佛教的“不偷盗”含义是相同的。就是不能把属于别人的东西在别人不同意或不知情的情况下,归为已有。一草一物、一针一线,再微小的东西都不可以偷盗。佛教更进一步认为,我们不仅不能偷盗,还要学会清净的“布施”,就是要学会为他人奉献。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放下身心世界,使我们恢复本自清净的心灵。

  “不淫”是因为,作为人来讲,生命产生的根源就是“淫欲”之心,而过多的淫欲则会使人耗尽自己的生命元气,给自己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在古印度,如果要清修梵行,要求完全的禁欲。那么,在一般人的生活当中,要求完全的禁欲是没必要的,也是不现实的。一般只要求我们不邪淫。即不与自己配偶之外的其他人发生性关系;不在不正确的时间,如女性经期、孕期等时间;不在不正确的地点,比如现存法律所不允许的公共场所、以及宗教场所进行性行为,即是不邪淫。这些有助于我们身心的洁净,从而对我们进行瑜伽的有很大的好处。

  在佛教的六度中,除布施和般若智慧,其中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就相当于瑜伽的“八支分法”的持戒、精进、体式、呼吸、制感、专注、禅定、三摩地。所以可以说,佛教中的实修方法就是瑜伽。印度传统的宗教婆罗门,现在的印度教和外道佛教、耆那教等都使用瑜伽术作为其修行方法。任何人、任何教派想独自占有瑜伽都是不可取的。推而广之,有神论者、无神论者,东方、西方所有探寻宇宙本源、内心解脱的方法都可以叫瑜伽。

  瑜伽虽有古老的渊源,但它成为一个独立学派却是以《瑜伽经》的出现为标志的。《瑜伽经》说明灵魂离开物质的宇宙,还归于神我,这是瑜伽行者的最高目的,即解脱。完成了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把瑜伽的修行方法系统地归并为“八支分法”,奠定了实践瑜伽的理论基础。

  在“八支分法”中,其中的禁戒(Yama):“不杀、实语、不盗、不淫、不贪”与佛教的“五戒”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这五种戒律也是世界各大宗教所共同具有的,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基础。其中的“不杀”就是“不杀生”。瑜伽修行者一定要有一颗柔软的心,瑜伽以及佛教的观点都认为:有一颗柔软的心,才会有柔软、美好的形体外表。对于世界上的任何生命,都要有一种敬畏的心,心地柔软的人,自然会升起一种对于生命的同情感。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统一的。看到的生命因我们而死亡,我们却无动于衷,在这样冷酷的心灵带领下,怎能练习好瑜伽?

  近年来,瑜伽在世界各地都方兴未艾,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健身运动。但是,真正的瑜伽并非只是一套流行或时髦的健身运动这样简单。瑜伽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方法,集哲学、科学和艺术于一身。古代的瑜伽信徒发展了瑜伽体系,因为他们深信通过运动身体和调控呼吸,可以控制心智和情感,以及保持永远健康的身体。

  佛教是我国大多数人所信仰的宗教,瑜伽在我国越来越流行时,很多人也许会想到:瑜伽是从印度传过来的,而佛教也是,那这两者之间会不会有什么联系呢?瑜伽是梵文Yoga一词的音译,这个词源于动词词根Yuj,最初的意思是“给牛上扼”,以后引申为连系、结合、心的统一等涵义,我国旧译为道、禅、相应等,现代西方又译为沉思、超觉等。各种瑜伽体系的终极目的都是帮助人实现这种境界。而佛道、禅道的目的也是帮助人找到一个通往宇宙与人融合一起的道路。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