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瑜伽的关系

2023-11-17 08:09:03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佛教与瑜伽的关系信瑜伽:梵文意为诚信、虔诚。这种瑜伽理论认为一个人只要有对神的虔敬信仰,就能够蒙神庇佑而得到解脱。因此,与信仰相比,一切关于宗教的知识各种各样的修持,乃至仪式繁琐的祭祀,相对来说都是次要的。

  王瑜伽:梵文是国王的意思,所以王瑜伽的意思,就是所有的瑜伽中最高级、最机密的瑜伽。王瑜伽主张通过对心理活动的控制与修持,从而实现解脱,在上述瑜伽,业瑜伽侧重如法的行为,信瑜伽侧重虔诚的信仰。智瑜伽以智慧为主,只有王瑜伽特别注重对内在精神活动、深层意思的控制,因此,这种方法被称为是所有瑜伽中最稳妥、最有效、最迅速的解脱之道,这也是它被称为王瑜伽的原因。王瑜伽认为人的意识的狂热活动造成对内在灵魂的束缚,因为这些活动消耗了灵魂的能,阻碍了灵魂的显现与升华,所以必须竭力抑制意识的活动。禁欲、忍耐、坚定、自治等手段控制感官与意识。

  瑜伽在佛教中属于修持三学“戒、定、慧”中的“定”的范畴。“定”,就是“禅定”,也是“止观”,就是瑜伽修持。所以,瑜伽传入中国应该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传入的,而YOGA的汉语音译“瑜伽”最早也是出现在汉译佛教经典中。

  业瑜伽:梵文可译作“羯磨”原意为行为。印度哲学认为人的行为会引发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东西。这种东西会按照人的行为的善恶性质,带来相应的果报,这种东西就称为业。其实业瑜伽讲的是行为本身,而不是指行为以后产生的业,所以有人将它译为“行为瑜伽”或“有为瑜伽”。

  智瑜伽:梵文作有智慧、知识的意思。这种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而是指能够觉悟,证悟宇宙神秘本质的最高智慧。所以,所谓智瑜伽是指通过学习关于世界本源的知识,并在这种知识的指导下,用各种方法,包括瑜伽冥想来证悟这个本源。

  佛教的产生与瑜伽密不可分,释迦牟尼创建佛教之前修持的即是瑜伽苦行。而释迦牟尼当初所学习的禅定并最终将其定位于佛的重要修行手段的方法亦是瑜伽冥想的一部分。

  在婆罗门教以外的宗教中,新兴的佛教尤其注重瑜伽,并以此作为其宗门的修行方法。据佛教史记载,距今2500年前,佛祖释迦牟尼早在出家前就曾于数论派大师处习练瑜伽(禅定),传说其最终悟道成佛,是在菩提树下跏趺入定,进入瑜伽的最高境界,由此而了悟十二缘起观,进而睹明星而悟“缘起性空”真谛。

  后来大乘佛教和密宗都强调和发展了瑜伽的修行法,特别印度早期大乘两派之一的“瑜伽行派”,更是将瑜伽的精髓——“禅定”,阐述、运用到极致。直至今日,冥想这一传统瑜伽的行法,仍然是佛日常修行最得力的方法之一。但与吠陀时期的瑜伽理念相比较,佛教对于瑜伽中涉及的世界观、人生观、解脱论,有了根本性的变革,形成了佛门特有的瑜伽理论体系,即佛学中“止观”与禅定的体系。

  《薄伽梵歌》是古印度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一种插话。以北方一个婆罗多王Baidu Nhomakorabea内部般度族与俱卢族的斗争为线索的一场冲突大战。

  薄伽梵歌共分十八章,每章的标题中都含有瑜伽两字。开篇即:阿周那忧伤瑜伽。从这一角度讲,《薄伽梵歌》将人的一切有关活动都纳入瑜伽范畴,表现出一种泛瑜伽的倾向。当然雷竞技RAYBET官方app下载,《薄伽梵歌》如此处理瑜伽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印度“瑜伽”本来就是指与宇宙本原的神秘联系与结合,这也是印度传统意义上的解脱,由此一切能够达到这一目地的行为自然统之属于瑜伽。在《薄伽梵歌》时代,印度瑜伽已经形成四大主流形式。即:业瑜伽、智瑜伽、信瑜伽与王瑜伽。《薄伽梵歌》是第一个全面提出上述瑜伽的理论系统的。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