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瑜伽师地论》 出家人的庄严(5): 具杜多功德(1)
《瑜伽师地论》 出家人的庄严(5): 具杜多功德(1)谓常期乞食、次第乞食、但一座食、先止后食,但持三衣、但持毳衣、持粪扫衣,住阿练若、常居树下、常居迥露、常住冢间、常期端坐、处如常座。
「谓常期乞食」,这个人有这样的功德。「次第的乞食、但一座食」,「常期乞食」一个、「次第乞食」一个、「但一座食」这是三个,还一个「先止后食」,这是四个。「但持三衣、但持毳衣、持粪扫衣」,这个衣是三个。「住阿练若」处,这是寂静处,「常居树下、常居迥露、常住冢间、常期端坐、处如常座」,这个座、处所这是六个,前面那个加起来是七个,一共是十三个。
《瑜伽论记》卷第六(之下):「列名标数中。云如是依止若食乃至或十三种者:若依景师解列名有十二摄为三类,食四、衣三、处中有五。总名敷具,处中第五常期端坐处如常坐也。若于次第乞食中分二,一随得乞食,二巡家次第而乞,即有十三。若依乞食无差别性,唯有十二,以随得乞食总入次第乞食中收故。
又基师云:十二杜多,食四、衣三、坐五,列名及下解中分为十三,以别开常期端坐处如常坐为二,此但是一常坐不卧,如十二杜多经说。下除障及广解中虽更别开则除障而仍是一,今解列名有十三摄为三类,食四、衣三、处中有六也,以常期乞食即名随得乞食,处中第五名常期端坐,第六名处如常坐故也,然此杜多名数开合不同。若依《四分律》,食四、衣二、处,有十二。食四者,谓乞食,不作余食,一座食,一揣食。衣二者,谓衲衣三衣,其次第乞乞食中收,过中不饮浆一坐中摄。处六,如常解。《涅盘经》中衣三、食三、处六,为十二也。粪扫毳衣三衣名衣二,乞食一座一揣名食三,处同律解。《智论》衣二、食五、处五,为十二。衣二者衲色,食五者一座中收,处五者除随坐故。或有经说十六杜多,或有处说十一杜多,虽然多处说为十二。今此论正明十二兼开十三,于中次乞属乞食,不作余食属一座食,节量食属先止后食,略无衲衣。」
「如是依止若食、若衣」,修行人也要依靠衣食住。「若诸敷具」就是处所,坐卧的地方。食、衣、处所,分这么三类,这就叫做「杜多的功德」。「或十二种、或十三种」,就前面食的那个地方,把四种合成三种,那就是十二。若是分开一种就是十三种了。
关于杜多(头陀行),有很多种分类。有的用衣食处来分类,加起来可以分成十二种、或十三种,有的分成十一种、有的分成十六种。经论说得不一样,要义不出衣食处三个要点。杜多是为去除自己的贪心,依持戒净离染,最低条件的衣食处等方便而修行以资粮积聚,名头陀行。
韩清净《披寻记》:「或十二种或十三种者:谓如前说,常期乞食、次第乞食,若总为一,不更分别,则为十二;若复分别,则为十三。由是因缘,故差别说。」
如前面所说的常期乞食、次第乞食,总合起来是一个,不再多分别,就变成十二种;若分成四种,常期乞食、次第乞食、但一座食、先止后食,再加上后面的九项就有十三种。内容都是一样的,只是开合的方式不同而成为十二或十三项。
韩清净《披寻记》:「随得乞食等者:此即前说常期乞食,随往还家,常期乞食故。」这就是前文所说的常期乞食,随所常去的居士家,随缘乞食。
「随得乞食者」,「谓随往还家」,往,是去;还,是回来。随常来往的施主家。「随获随得,而便受食」,随因缘得到了、就是「随获」,随所获得的食物,「随得」施主给什么都满意。「而便受食」,得到的食物满意了,也就是要「受食」、受用饮食。
《佛说十二头陀经》:「二者、欲入聚落乞食之时,当制六根令不着色声香味触法,又不分别男女等相,得与不得其心平等,若好若恶不生增减。不得食时应作是念:『释迦如来舍转轮王位出家成道,入里乞食犹有不得,况我无福薄德之人,而有得耶?』是为乞食法行者。若受请食、若众僧食,起诸漏因缘。所以者何?受请食者若得食,便作是念:『我是福德好人故得。』若不得食则嫌恨请者:『彼无所别识,不应请者请,应请者不请。』或自鄙薄懊恼自责而生忧苦,是贪爱法则能遮道。僧食者,入众中当随众法,断事摈人,料理僧事,处分作使,心则散乱妨废行道。有如是等恼乱事故,应受常乞食法。」
次第乞食者:谓入里巷、巡家而乞,随得随现、而便受食。不高举手越趣余家、愿我当获精妙饮食、乃至期愿多有所得。
《瑜伽论记》卷第六(之下):「次第乞食者。远公云:凡愚贪味弃贫就富,二乘悲狭舍富从贫,大士之行离贪去狭不简贫富,故名次第乞。然依此文,声闻亦应不简贫富次第而乞也。」
「次第乞食」怎么讲?「谓入于里巷」,「里」就是这个地区,「巷」就是这个地区里面一条街巷,走入村里巷弄当中。「巡家而食」,「巡」是顺着次第向前走的意思。就是不会越贫乞富,越过贫穷的家,到有钱的那地方去乞食,就是顺着次第这样的乞食。「随得随现,而便受食」,随所得到的现前的「而便受食」。「不高举手越趣余家」,「高举手」,就是拒绝了的意思。「越趣余家」,就是超越了这一家到另一家去了。「愿我当获精妙」希愿自己当能获精妙的饮食,「乃至期愿多有所得」乃至期愿得到很多很丰富的饮食。不可以有这种有所得的心情,这叫做「次第乞食」。
《瑜伽论记》卷第六(之下):「远公云:凡愚贪味弃贫就富,二乘悲狭舍富从贫,大士之行离贪去狭不简贫富,故名次第乞。然依此文,声闻亦应不简贫富次第而乞也。」凡愚贪味、弃贫就富,知道这一家比较贫穷给的也比较差的,就不要向贫穷人家乞食,而转向到有钱人家去,这是错的,这是有贪心。二乘的人有悲心觉得贫穷的人很可怜,要向他乞食,他才会得到福报。菩萨道不简贫富。依这里的文,声闻也不应该简别贫富,应当次第而行乞食。舍富从贫,或者是弃贫就富而乞食,都是不合适的。
《佛说十二头陀经》:「三者、头陀比丘不着于色、不轻众生,等心怜愍不择贫富,故受常次第乞食法。」
「乞食」是「常期乞食」、「次第乞食」、「但一座食」、「先止后食」。「当知此中,若依乞食无差别性」,「常期乞食」和「次第乞食」,常期乞食,得到什么就吃什么,及次第乞食有次第的乞食,其中要表达的义理是乞食,是没有差别性的,二者没有差别,这样四个就变成三个了,那么杜多功德总加起来就是十二个。「若依乞食有差别性」,若依乞食的差别性详细的分别,常期乞食、次第乞食真正的内容也是有一点差别,常期乞食,不论去哪个地方或是什么食物都受食;次第乞食,乞食的态度不论富贫,平等次第的乞食。「常期乞食」,「次第乞食」,「但一座食」,「先止后食」,那这样子就变成十三个了。
「谓坐一座」,坐在一个座位这里,「乃至」到「应食」,吃所分配到的食物。「悉皆受食」,饮食放在这里,应该受用的饮食都可以受用。「从此座起,不再重食」站起来离开座位以后,就不能再坐下来重新吃。
这样称为但一座食。有时吃到一半突然有急事要出去,回来后还要继续吃,应作余食法。若未作余食法则犯了一座食的规矩。作完余食法,还可以再吃一次。
《佛说十二头陀经》:「四者、应作是念:『我今求一食尚多有所妨,何况小食、中食、后食?若不自损,则失半日之功,不能一心行道,为佛法故,为行道故,不为身命,如养马养猪。』是故断数数食,应受一食法。」
谓为食故。坐如应坐,乃至未食,先应具受诸所应食。应正了知:我今唯受尔所饮食,当自支持;又正了知我过于此,定不当食。如是受已,然后方食。
「谓为食故,坐如应坐」,为了饮食的缘故,坐在应该坐的地方,若是这个座位不应该坐,就不要坐。「乃至未食」,坐到那里,乃至到还没食的时候,「先应具受诸所应食」,先应该具足了应该食用的食物的量,食物够用。「应正了知」,这时候心里面要有正念,正确的了知。「我今唯受尔所饮食」,心里这么想:「我接受这些饮食」。「当自支持」,用这些饮食支持我的生命。「又正了知我过于此,定不当食」,超过这些食物的量以后,给的食物不管是再怎么好,我不再吃了。「如是受己,然后方食」,这样子接受了以后,才开始吃东西;先这样作念,然后才受用饮食。
《佛说十二头陀经》:「五者雷竞技RAYBET官方网站、得一食时,应作是念:『我今若见渴乏众生,以一分施之,我为施主、彼为受者。』施已,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兴福救之莫堕悭贪。』持食至空静处,减一叚着净石上施诸禽兽,亦如上愿。若欲食时,当敷尼师坛净手,作是念言:『身中有八万户虫,虫得此食皆悉安隐。我今以食施此诸虫,后得道时当以法施。』汝是为不舍众生。若不见困乏者,但食三分之二,以自支身命。所以者何?行者若贪心极噉,令腹胀胸塞妨废行道。若留一分,则身轻安隐,易消无患,于身无损则行道无废,是故应受节量食法。六者、节量食后,过中饮浆则心生乐着,求种种浆果浆蜜浆等,求欲无厌,不能一心修习善法;如马不着勒,左右噉草不肯进路。若着辔勒,则噉草意断随人意去,是故受中后不饮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