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98岁马哈迪再次发起挑衅

2023-10-13 10:17:4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马来西亚华人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98岁马哈迪再次发起挑衅2021年12月12日,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的发言震撼了马来西亚的界。

  在宣传他的新书《抓住希望:为新马来西亚继续奋斗》中,他直言不讳说:“若马来西亚的华人希望被马来人接受,就必须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主动融入到马来社群中去,甚至要放弃使用筷子吃饭,和禁止使用中文普通话进行交流。”

  此话一出,让马来西亚的华人冷汗直冒,不由自主想到几十年前,自己辛苦奋斗的祖辈在印尼受尽的日子,担心自己也将在马来西亚遇到同样的排华惨案。

  当然也有义愤填膺的华人在社交媒体上留言,反讽道:“大师,你说的很棒。不过相比之下,你的英语说的真好,比你的马来语说的更好,您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吗?”

  1925年12月20日,出生于马来西亚吉打州的首府亚罗士达市甘榜锡比霹雳小镇上的一个绅士家庭。

  马哈迪的家庭出身十分不错, 其父亲名叫伊斯干达(Iskandar),出生在槟城,有印度裔血统,是英文学校教授的老师,曾担任过亚罗士达州英语学校的首任校长。

  所谓高门联姻是常态,马哈迪的母亲更是来头不小,弥补了血统上的“高贵”。其母名叫哈纳菲(Hanafi)来自吉打,是一名虔诚的伊斯兰,有贵族血统,是“武吉拉达拿督·天猛公库落旺苏”的后代。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马哈迪从小就被灌输伊斯兰文化,他虽然是家中9个孩子最小的一个,但颇为聪明。

  为了给自己营造神性崇拜,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马哈迪出生的时候,一名精通占星术的华人教师曾预言,马哈迪将来能够成为马来西亚的大统帅雷竞技RAYBET登录入口,其实这和《史记》中记载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是同样的鬼把戏,都是愚弄民众的好手段。

  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确天资聪颖,中学时就写出了“马来人的伦理法则和价值系统”的论文,专门论述了伊斯兰文化对马来人的影响。

  在这里也能看出,其实马哈迪是想让马来西亚树立以伊斯兰文化占据主导意识形态。事实上,这一梦想也变成了现实,伊斯兰成了马来西亚主流文化。现在马来西亚的国旗上就有“新月”图案。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完成了在中国没有完成的目标,于两个月之内占领了马来西亚全境。不过由于马哈迪家族和日本合作密切,避免了被清算的命运。

  1948年,二战结束,马来西亚涅槃重生,也确立了国家体制为议会选举。一同重生的还有马哈迪,他重新开始学业,考上了马来亚大学,就读于医学院。

  不久,两人结为夫妻,1953年,马哈迪毕业后,投身医学界,回到老家槟城,在一家豪华医院学医。

  对于从事医学工作,马哈迪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当医生不仅是最佳的职业选择,也是深入开展斗争的最好依托。因为医生生活在民众之中,为民治病,和群众的关系如鱼水相连,将有助于把握社会的脉搏。”

  闲暇时,马哈迪还筹建了自己的诊所,参加了马来人主要政党马来民族统一机构(也被叫做巫统)的活动。

  人的一生总有几个关键点,迈过去了就会一顺百顺,对于马哈迪而言就是在1964年,当选议员的那一刻。

  这之后,马哈迪的官位是堪比火箭升空,一飞冲天。1965年,马哈迪被任命为马来西亚驻联合国的代表,是全国最出名的新星。

  1974年,49岁的马哈迪又被任命为教育部长,一年之后,又在党内谋得高职,当选为巫统,地位来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1981年6月,马哈迪在巫统大会上接替身体状况欠佳的侯赛因,成为巫统主席,同时在7月宣誓就职马来西亚第4任总理,开启了辉煌的执政生涯。

  先说第一点,从1981年7月,到2003年10月,马哈迪在总理宝座上,一坐就是整整22年,也是马来西亚现代建国史上任期最长的总理。

  并且,由于马来西亚现代的发展,逐渐和国际接轨,在未来,马来西亚议会可能会对总理任期时间有所限制。这样一来,22年的任期将不会有人打破。

  至于经济发展上,马哈迪带领马拉西亚创造了经济奇迹,大家在新闻中经常听到的“亚洲四小虎”就有马拉西亚一席之地。

  1981年,马哈迪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经济上遭遇了“寒冬”,GDP增速下降至6.94%,是1976年以来的最低点。

  此后,马来西亚经济犹如坐上了震动器,一直起伏不定,时高时低,甚至在1985年创下了负增长的记录。

  这主要是马来西亚的传统经济支柱主要是依靠锡矿和橡胶出口,国际需求一下降,自然也就影响到了马来西亚国内。

  见此情景,马哈迪知道如果经济在这样萎靡不振,自己总理职位迟早会拱手让人,就效仿中国,开展了“五年计划”。

  与此同时,马哈迪政府还修订了投资奖励办法,制定《马来西亚中长期工业基本计划概要》,将制造业作为国家经济基石,重点发展以本国资源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石油加工产业和橡胶制造。

  在马哈迪大刀阔斧的改革下,马来西亚的经济焕发生机。1988年,GDP增速达到9.938%,到1996年,马来西亚的GDP增速首次超过10%,是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

  也正是在马哈迪的推动下,马来西亚有了自己的汽车品牌——宝腾汽车,有了当时最高的建筑——吉隆坡双子塔。

  虽然马哈迪在经济上取得了不错的成就,然而萦绕在心头的始终有一个阴影,就是马来西亚的问题,说的更彻底一些,就是华人能否接受文化改造的问题。

  由于是民选,马来人在上具有主导地位,然而华人勤劳勇敢,在经济上是强势群体,马来西亚的税收有80%都由华人贡献。

  在上、经济上、文化上各领域都实行强迫同化政策,比如不准在书面文字上书写汉文和印度文,给华人子女和印度裔子女在考试上设立各种限制,企图将一个多元民族的马来西亚逐步塑造成一个单一的马来人国家。

  他一上任,就改变了种族主义者的保守形象,以中庸开明的姿态来对待少数群体,这倒不是说他是从心底里认同华人群体,而是他盯上了华人的“钱袋子”和创造财富的能力。

  马哈迪执政早期高度赞扬华人,在反抗日本法西斯所作的贡献,还冠冕堂皇认为儒家思想会和伊斯兰文化在马来西亚相互融合。

  但是进入新千年,马来西亚的经济逐渐稳定,马哈迪就撕下了自己隐藏已久的面具,特别是下台之后,马哈迪开始大力宣称“华人威胁论”。说华人应该用筷子吃饭,而不是直接用手抓饭吃。还说“这是中华文化的特色,并非马来西亚的特色。”

  为此,马哈迪还狡辩说:“因为社群中的族裔身份认同,你不可能成立一个所有人都信任的多种族政党。华人的这种和母国联系的行为,相当于了人民,还说华人不应以中国马首是瞻。”

  马哈迪的言论毫无疑问是狭隘的,即使是在美国,也有许多移民不说英语,始终以西班牙语为主要的交流方式。

  哪怕华人已经在马来西亚生活五六代了,也被当作“土著”,甚至连华人用筷子这种有其实用性的东西都容不下,可见他内心是有多狭隘。

  其实东南亚各国的本土居民普遍都提防着华人,尤其是印尼、菲律宾等,这也是历史遗留下的一个。

  不过马哈迪说这些话也有可能是为自己所在的政党捞取资本,毕竟其所在的巫统在马来西亚属于在野党。

  至于未来东南亚华人的地位,也可能和母国的发展息息相关。母国强,华人的安全就有保障,反言之也是一样。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