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科普视频乱象多:“专家”未经认证迎合“恶趣味”

2023-11-19 00:20:14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医疗科普视频乱象多:“专家”未经认证迎合“恶趣味”“每天科普一个医学小知识。你真的会洗头吗?三甲医院医生教你正确洗头。”这是某平台上的一则医疗科普视频,一位身穿手术服的“医生”面对镜头,演示如何正确洗头。

  这样的医疗科普短视频如今在各平台层出不穷,内容多以两性话题、心脑血管疾病、食疗补身等为主。一些医生和药师成为“网红”,将流量变现,向用户售卖药品和医疗服务。

  在短视频平台上,自称是济南协和肝病医院的某医生粉丝数量超过200万,他上传的作品中,不乏看似简单而神奇的偏方。以“花椒”为例,他声称“花椒加生姜,便秘和晕车好了;花椒加醋,牙痛好了;花椒加盐水,湿气和脚气没了……”

  对于这样的说法,北京天坛医院药学部赵志刚教授认为并不可靠。“如果盲目相信偏方,反倒可能延误治疗,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拿牙痛来说,看似不是大问题,但可能不仅是牙龈炎、牙髓炎等口腔方面的疾病引起,还可能是心梗的前兆,不能随意按照偏方嚼几粒花椒了事。”

  除了偏方以外,有关皮肤问题的医学科普也是短视频平台上的热门。粉丝数量超过500万的“小西医生”便热心推荐过不少皮肤病用药方案,如夫西地酸乳膏治疗毛囊炎、阿昔洛韦凝胶治疗单纯疱疹、哈西奈德溶液治疗汗疱疹,而这些药品均为处方药。

  在北京世纪坛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孙路路看来,皮肤问题同样不能只通过看短视频自行用药。“比如出现疱疹,需要医生来判断具体是什么类型,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果是带状疱疹,治疗方案就不仅是外用药,往往还要配合口服药,短视频里可能只会讲到一部分,简单照搬疗效未必理想。更何况,一些激素类药物必须严格控制用量,如果长期滥用,会对皮肤造成伤害,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作为粉丝数量同样超过500万的“网红”医生,自称山东中医药大学二附院的某医生也分享过不少科普短视频。其中,在一则有关“转奶期”的短视频里,她提出“转奶期就是从母乳喂养到奶粉喂养,从奶粉喂养转到液态奶的过程,是每个宝宝必须经历的过程。其实最好孩子1岁后就要转奶了。”

  而事实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编写的《婴幼儿喂养健康教育核心信息》中明确指出,在添加辅食的基础上,母乳喂养可持续至2岁及以上。其他相关文件中,也从未提及1岁后就要转奶的概念。

  记者发现,这位医生在短视频里化身产品代言人,力推某品牌配方牛奶,而该作品并未标注为广告。评论中,有网友提出质疑,“这种奶也太甜了,已经变成流量咖可以带货了吗?”

  在一个短视频账号中,超过260条短视频内容可谓包罗万象,身穿白大褂的主讲人在画面左上方打出的头衔均为河南省健×中心主治医师。然而,记者在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的官网上查询发现,并不存在“河南省健×中心”这一机构。仔细辨认其中一位“李医生”胸前佩戴的“工作证”,可以依稀看到全名为“李××”,而单位为“××诊所”。

  经过进一步查询,记者搜索到巩义李××诊所为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在短视频平台上,这位“李医生”不仅“做科普”,还会到直播间积极卖货。面对评论区的咨询,“李医生”总是可以三言两语便转到自己手头正在推销的商品。从丁香猴头菇沙棘茶,到决明子菊花茶,再到桂圆红枣枸杞茶,都瞬间成为她口中的“万金油”,且售价比电商平台上的同款产品高出数倍。

  诸如此类的操作在短视频平台上绝非个例。在不少短视频中,主讲人均为白大褂装束,面前还会放一本书作为道具,所讲内容也基本都与健康问题有关。其中,一位“白大褂”号称“白开水加丁香叶,可以杀死胃中的幽门螺杆菌”。

  对此,北京天坛医院药学部赵志刚教授表示,如果查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应当由消化科医生结合相关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需要立即治疗。需要治疗的话,也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三联或四联疗法。目前,并没有充分的临床证据证明,喝丁香茶就能有效杀灭幽门螺杆菌,因此不可轻信。

  近年来,医疗科普类短视频颇受用户关注,全国各地的“名医”出现在短视频中,科普病症特点、传授治疗方法。但这些身穿白大褂的博主真的是医生吗?

  记者注意到,在医疗科普视频中,大多数博主都有资质认证。博主名为“上海华山耳鼻喉科××”,下方还有一行小字“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主治医师”。

  据了解,用户昵称下方的小字是平台的认证信息,而医生认证十分严格,必须为“公立三甲医院全职医生”或者“非三甲公立医院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不仅如此,医生本人还需完成个人资料上传等操作。但仍有不少“浑水摸鱼”的博主存在。这类博主将自己的医学经历、医学资质写在“个人简介”一栏,这样做的好处是无需审核。因为任何内容都会显示在个人主页上,这部分内容由博主自己编辑设置。

  在浏览这些健康科普短视频时,记者发现这些博主大多穿着白大褂、以医生的形象出现在屏幕前,往往用“中医+姓名”的方式进行命名,并且在个人简介处注明了就职于某家医院和是否为公立,打着公立医院的名号来科普健康知识。从视频下方的留言来看,受众大多为老年人。

  没有认证的医疗科普是否安全,未认证就科普是否合适?中国卫生法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华卫律师事务所副主任邓利强认为,没有医师资质的人进行所谓的“医疗科普”,实质上是将他处获取的医疗知识加以传播,构成洗稿,其行为有违道德,涉嫌欺骗公众。

  在北京大学卫生法教研室主任王岳看来,医疗科普中针对疾病的建议一定要有资质,但对于预防疾病,不一定非要有医生的职业资质。

  在某短视频平台,大量医疗科普视频标题“耐人寻味”,但凭借着不正经的标题,一本正经的“科普”,这些视频得到许多用户青睐,不少人留言称“我替朋友看看”。

  天津某三甲医院一名医生告诉记者,当前医疗科普内容逐渐庸俗,一味迎合“恶趣味”。部分短视频账号为赚取流量,不顾出镜医生自身学科背景,盲目追逐热点话题,甚至配以猎奇的文案,有悖于医疗科普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些医疗科普内容,以科普之名贩卖容貌、健康焦虑,传播缺乏科学依据的治疗、养生方法。

  家住天津塘沽的张大爷经常在短视频平台看一些“老人再不吃××就要出问题”“老寒赶紧买××药”的视频,看到视频里面穿着白大褂的人,自然认为是医生,说的话也当成“医嘱”遵守。有些药品、保健品,张大爷从未听说过,但博主将购买链接放在视频下方,点击就能下单购买。就这样,各种胶囊、含片、膏药贴被张大爷陆续收入囊中。

  邓利强认为,医疗科普视频传播焦虑的行为是一种“伪医疗”,不仅违背医学伦理原则,还会造成一定人群的焦虑,甚至对医学产生怀疑。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类博主在视频中会讲述自己如何治愈病人的故事,然后用自己的独家秘方来吸引粉丝;还有一类博主在科普时说一半留一半,让粉丝对隐藏的内容产生好奇。然后博主顺势在评论区隐晦地公布自己的联系方式、社交账号,一些用户求医心切,便会联系该博主。

  根据对方提供的社交账号,记者添加了几个“好友”,对方均称自己为医生助理。说明来意后,有些“助理”会安排会诊,以发起视频通话的方式来诊断病情,赚取用户的问诊费,一般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甚至更高。还有一些“助理”会直接介绍药品多么对症,诱导用户买药。

  一名医生博主介绍,当前医疗科普视频的带货手法越来越隐蔽,有账号打造医学生、药剂师等专业人设,未经平台身份认证却身穿白大褂以专家口吻推荐产品。

  而《医疗广告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不得以医疗咨询类栏目或者节目发布或者变相发布医疗广告。《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也规定,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的,不得在同一页面或者同时出现相关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地址、联系方式、购物链接等内容。

  在邓利强看来,医疗科普视频中如果掺杂带货、推荐药品、就诊医院等行为,属于医疗广告的范畴。用医务人员的名义推广药品、医疗器械、诊疗方法或者带货其他商品等,其实相当于是用医务人员的公信力来背书,这种行为违反医务人员九项行为准则。

  如果广告涉嫌虚假、夸大宣传等行为,则违反广告法;如果在作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在医疗科普文章或者视频下恶意广告,这种行为还可能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以及肖像权等。

  邓利强认为,医疗科普应该是告诉大家一些疾病的注意事项、保健方法等。诊疗还是应该到医疗机构,在科普视频里不适合说诊疗方法,也不适合出具诊断、开药方。

  “让科普真正回归科普。”邓利强呼吁道,短视频和直播因为具有直观性强、互动性高、方便快捷的特点,已经成为健康科普的主要形式。数据显示,我国有73%的短视频直播用户曾经在手机端观看过健康科普类内容。其中42%的用户平均每周会观看1至3次健康科普视频。2022年3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联合制定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公布,明确了互联网诊疗监管的基本原则和监管要求。

  北京德恒(南昌)律师事务所律师肖晓明表示,在互联网医院提供诊疗服务时,相关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都需要在卫健部门注册备案,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而不得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部分医生通过短视频平台引流,直接绕开互联网医院私下挂号缴费、视频问诊、开方寄药等,这些行为均已触及监管红线。

  受访人士表示,目前短视频平台衍生出来的这些诊疗乱象,影响正常互联网诊疗秩序和患者生命健康,相关平台和监管部门需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各类网络医疗乱象,维护互联网诊疗服务健康发展的环境。

  大V开始“卸马甲”。微信、快手、抖音、微博、B站、小红书、百度等7家平台日前纷纷发公告,时政、财经、医疗等专业领域粉丝量100万以上的自媒体账号将成为首批要求“前台实名制”的群体。

  “高粉丝量的自媒体有必要向社会公示真实身份,对其在网络空间的发言自行负责。”业内专家表示,“前台实名制”的落实也对平台精细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可能出现的侵权乃至网络暴力等行为做出保护预案。

  此前,小红书加强医疗专项治理,严格把关医生专业身份认证和医疗健康科普发布门槛。去年11月至今,小红书已经处置46.9万篇医疗违规笔记,取消1007个不合规医生资质认证,对1157个违规导流医生账号进行永久禁言,并处置涉嫌做号雷竞技RAYBET官方网站、发布同质化内容的账号5579个。

搜索